咨询热线:

0898-08980898

当前位置: 球速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QIUSU SPORTS > 育儿知识 > 性格培养

1-14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家庭养育重点

  经常有家长说:为什么我学习了那么多家庭教育方法,还是养育不好孩子,遇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?

  这其中的根源在于没有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征,只是一味的寻求方法,底层逻辑不对。

  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养育重点,那孩子便能脱颖而出,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。

  人民日报整理了1-14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家庭养育重点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从1岁半开始,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“和顺期”与“执拗期”之间。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,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。

  面对个时期的孩子,父母应多给予陪伴与关注,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,便能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  对待这么小的宝宝,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、绕道为主。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,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,采取恰当措施,比如让孩子吃饱、睡觉、带到其他地方玩等。

  3岁孩子友善平静,比较有安全感,易于接受,也乐于分享。开始在有了一定认知后,用更多感官感受周边的环境。这是孩子“创造力”培养的关键期。

  家长们善于引导孩子,鼓励孩子,让孩子画画、捏泥巴、编故事,哪怕是玩面粉。孩子便能养成积极思考、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模式。

  四岁的时候,孩子会变身“小话痨”,什么都想表达,会有很多自己的“小想法”。但这时候,孩子也可能会存在表达不畅的情况。

  家长可以在孩子表达后,用清楚的语言重复表达孩子的话语意思,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语境感。此外,四岁的孩子,每天能有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家长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,引导孩子表达。

  家长一定要注意,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,多关注孩子的表达和变化。当孩子在表达的时候,家长要表现得更加耐心,不要显得不耐烦。

  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在6岁之后,会更加寻求自己的“存在感”。当孩子在不断地和外界环境“碰撞”的时候,便会遇到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。

  这时,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,抱抱孩子,询问孩子具体情况,不要一味指责孩子。只有家长帮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冲突,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性格。

  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,很在意上学不迟到、作业及时完成、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。孩子从这时候开始,更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,开始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。

  这个阶段,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,以便建立孩子的自信。生活上,可以放手让孩子做更多的事情,培养孩子的独立性。学业上,监督但不包办,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。

  8岁的孩子,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,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。这时候的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,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
  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,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,这个阶段需要家长的引导,带领他们分清是非对错,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。

  九岁孩子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,但是,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,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。球速体育官方入口

  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,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,他们都不愿意失败,都要竭尽所能,这个阶段,家长加以督促可以让他们学习更优秀。

 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力强的孩子,而不是一个乐于思考的孩子,他们最常见的情绪表达,是生气。

  这个阶段的孩子,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,察觉孩子的各方面情绪,并及时接入,可以避免孩子进一步爆发情绪,让孩子情绪更加稳定。

 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,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,自我意识在成长,独立意识增强,反复无常是常态,家长要予以理解。

  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,对抗性增强,不愿独自玩耍。在学校,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,老师们也面临挑战。

 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,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。他们自信独立、善解人意,并有了自我主张。

  在人际关系方面,与家人关系缓和,异性之间不再排斥,同时兴趣广泛,偏爱集体活动。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,甚至热情过度。在道德方面,他们多了一丝思考,少了一丝冲动。

 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突然来个转向或者急刹车。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、沉稳,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。不愿与人交往、内向、有点退缩,不愿被别人窥探,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
  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,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,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。这个阶段,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,习惯他们独立完成事情,减少干涉。

  14岁的孩子包容性更强,不再像一年前那样,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。这时候,家长需要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